首页    领导简介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监督投诉   学院首页

 
  基本信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唐山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7-11-06  查看次数:
党字〔2017〕2号
“十三五”(2016年—2020年)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建设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指示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生工作、校园建设、大学治理、党建思政、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连续荣获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
1.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提出了建设“地方性有特色大学”的办学定位,2012年底第一次党代会对办学定位进行了再次明确,制定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全校已经对建设“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提升层次、强化内涵、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有了共识。
2.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14384人,其中本科生9437人,专科生4947人。成教生3053人。生源覆盖17个省(直辖市),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投档分数线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3.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品牌特色不断彰显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省级重点发展学科顺利通过验收,新增“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会计学”两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新增河北省高校研发中心2个,新增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新增10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5个,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具有学士学位授权的本科专业数达到25个,2个专业获得首批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资格。形成了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符合,以工学为主,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新增省级精品课2门,总数达到5门。完成14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建设工作,启动并遴选10个专业开展第二批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工作。引入名校慕课作为素质拓展课程,9128人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考试拿到相应的学分。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强化
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思路,构建企业课程嵌入、工学合作、定向培养等多样化的协作育人培养模式。组建“茅以升”土木工程教育实验班,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新增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387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级91项。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书”,联合培养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继续深化与河北工业大学联合开展MBA学位教育,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现代远程教育。与韩国韩博大学等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选派交换生四届。
5.师资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师资总量稳步增长,专任教师95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64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7.9%。正高级职称105人,副高级职称283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8%。在校博士39人,在读博士53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表现出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十二五”期间,13人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3人获市级荣誉称号。
6.科学研究有所进步,服务能力有所增强
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39项,市厅级项目501项。获得科研经费总额743万元,学校投入专项经费802万元。新增市重点实验室3个。获得省、市以上科技奖励16项,获得省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3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7篇、EI(JA)收录25篇、中文核心期刊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参编)教材35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4项、外观设计5项。《唐山学院学报》的“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等栏目已有一定的影响,学报影响因子排名不断提升,被评为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我校创作的动画宣传片入选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校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大唐画院等平台,积极为地方提供继续教育和文化服务。
7.学生工作不断加强,素质能力普遍提高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各种体育比赛,使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得到增强。制定激励政策,调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不断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大力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
8.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总占地面积1038亩,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网,实现主校区、华岩北路校区、河北路校区等校区生活区及教学区的无线网络覆盖,开通校园一卡通系统,建立了三级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投入5056万元用于教学科研,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79亿元。图书馆数量增加到4个,纸质图书达到117.66万册,电子图书316.88万种,纸质期刊1816种,数据库30个。
9.现代大学制度初步建立,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制定完善《唐山学院章程》,积极推进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管理制度,推进校务公开。深化校董事会、校友会参与学校治理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二级管理模式,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推行二级单位财务专管员制度,确保学校财政的平稳运行。推行“阳光采购”工程,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校园网建设,协同办公系统试运行,提高了学校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安全稳定制度建设,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营造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10.党建思政工作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扎实有效
召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反“四风”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深入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重视新媒体的作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重视党委中心组和教职工的理论学习,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思想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大学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成了和谐的育人环境与氛围。学校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唐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更是唐山市加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走在前列”、“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建设国际化沿海强市的关键时期。对于我校而言,更是抢抓机遇、朝着建设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这一战略目标大踏步迈进的有利时期。
机遇是:
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未来五年内,国家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将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特别是落实并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我校加快发展、建设应用型大学提供了政策保障。
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特色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国家启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京津冀三地达成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的共识,河北积极响应制定交通发展路线图,交通行业加速发展趋势明显,对交通人才、交通技术产生新的巨大需求。为学校在提升办学层次,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交通”特色发展方面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
3.唐山经济转型升级为转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奋力争取“三个走在前列”、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朝着国际化沿海强市目标加速前进的历史背景下,唐山重点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四个与交通有密切联系的产业,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提供相关的智力和人才支撑,为学校聚焦交通,特色发展,实现先更名“交通学院”再“建大学”的两步走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
挑战是:
1.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的压力较大
唐山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还要应对“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等任务,财政压力较大,而我校办学资金主要来源单一,实现办学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面临较大压力。
2.京津冀协同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面临的冲击
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一方面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在高端人才引进、优质生源招录等方面面临竞争与挑战。
3.地方本科院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省内一些同类院校利用行业优势、特色优势和地方政策优势快速发展,成绩斐然。我校发展面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紧迫形势,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
(三)优势与不足
长期的办学探索与积淀,为唐山学院“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距离实现学校办大学的目标,对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优势是:
1.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
学校自开创以来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形成了独特的“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唐山学院精神;实施“名校带动”战略,传承了原唐山铁道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特别是“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双严”方针得到了继承和发扬。2002年组建本科院校以来,两股力量进一步融汇,塑造了“诚信奋斗为人、严谨求真为学”的校训,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2.有着明晰的办学思路
“十二五”时期的探索与发展,进一步凝聚了全校的共识。努力“提升层次、强化内涵、加快发展、奋勇争先”,努力改建大学,转型发展,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要求,符合广大师生的最根本利益,为保证发展思路的延续,并在“十三五”时期与时俱进、创新突破提供了基础。
3.有着较好的办学条件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2013年化解了所有银行债务,2012年开始落实生均12000元的财政拨款,办学投入不断增加,办学经费基本得到保障。两校并入多校区整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硬件办学条件。在实习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随着唐山市教育资源整合的不断深入,我校的办学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为实现“建大学”的目标,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
不足是:
1.“建大学”的应用型特色不够突出
应用型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在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还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完善,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总体思路的路径、方式、措施、手段仍需不断探索。品牌特色专业少,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造品牌,立足支撑唐山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特色方面还不能完全合拍,跟踪发展、适应发展、引领发展的能力不够,对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度不够,特别是协同创新、技术支持、成果转化还不够活跃。
2.“建大学”的核心条件有所欠缺
对比“建大学”核心指标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生均占地、校舍建筑等硬件条件方面达不到“建大学”国家标准,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科研经费总量过小,教学、科研成果奖项的水平较低,没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等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唐山市“十三五”期间教育资源整合和河北省本科院校办学层次提升战略,把握发展契机,为“建大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3.“建大学”的保障条件仍需加强
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制约学校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改革尚需深入推进;人才引育、团队建设等配套政策仍显滞后,激励作用不明显;教学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偏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科研平台建设急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欠缺,两校并入后的文化融合需加速探索推进,有说服力、感召力的文化特色的凝炼仍然不够显著。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升层次、强化内涵、加快发展、奋勇争先”为主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办学层次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办学传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地方本科转型发展理念,探索转型发展思路,激发转型发展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应对“互联网+”、“智能制造”以及地方转型发展、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多样化、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教学管理等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转型发展是全局工作更是系统工程,要将阶段转型发展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和利益。协调处理好自主办学与服务地方的关系;协调处理好转型发展与传承延续的关系;协调处理好结构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协调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融入育人全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绿色教育、发展绿色科技、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绿色文化。遵循教育规律,强化内涵建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推动学校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树立开放发展观念,以包容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开放办学。围绕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入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交流合作新平台,提高师生国际化视野。
——坚持共享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将学校的事业进步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紧密结合起来。保障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师生共享,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获得感”。
(三)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素质高、基础实、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类型定位:教学服务型
——学科专业定位:聚焦“交通”特色,以工学为主,工、经、管、文、法、艺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办学层次与规模定位:以本科为主,适度开办专科,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左右。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唐山,面向京津冀,服务环渤海地区。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突出实践、创新导向,探索建立规模结构合理、培养模式具有特色、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整体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具有“交通”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对接社会需求,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重点发展“交通”特色学科专业,健全应用型的本科教育体系、搭建研究生教育体系,建成省内知名应用型本科高校。
——增强应用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水平。拓展服务传统产业规模,增强服务新型产业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数量和水平,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完善文化育人功能,提升文化建设水平。以开放、包容、吸收、借鉴的精神,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紧密结合。
2.具体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
——形成由50个左右的本科专业、20个左右的招生专科专业组成的学科专业体系。
——新增达到省级特色专业标准的专业6个,加强体现“交通”特色的专业建设,全部专业实现转型发展、定型发展。
(2)学科建设
——规划新建达到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标准的学科1-2个,通过5年建设3个优势学科,使其水平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重点培育2个专业硕士类别,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加大与西南交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力度,打造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数达到20人。
(3)科研成果与平台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项以上,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0项。
——科研经费总量达到7500万。
——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5项以上,SCI、EI、SSCI期刊论文发表50篇以上,中文核心期刊800篇以上。
——在两届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得2个以上省级一等奖,努力争取国家级奖励。
——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2-3个,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基地8-10个,二级学院系部牵头共建平台20个以上。
——系统可信性自动验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唐山研究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4)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队伍总数达到1100人左右,博士(含在读)总数占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20%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75%。
——每年参加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相关培训的教师达到500人次。
(5)对外合作交流
——加强师生对外交流学习力度。每年派出至少4名教师海外研修,多渠道开展学生长短期校外交流学习项目,为学生校外交流学习搭建平台。
——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选择1-2个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引进优秀教师,开设出相应专业课程。保证合作专业至少聘任1名专业外教。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层次。争取五年内国外友好合作高校增加3-4所。
(6)校园基础设施
——推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相匹配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学相配套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不低于6000万,增加实验室、学生生活服务设施等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三、任务与措施
“十三五”期间,学校围绕建设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目标,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将大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2.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工程;3.应用型学科建设工程;4.人才强校战略工程;5.科研与服务地方能力提升工程;6.转型发展综合改革工程;7.对外合作交流工程;8.创新创业教育工程;9.和谐校园建设工程;10.全面从严治党工程。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理想信念培树、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学生科学的思想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坚持内涵式发展,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的协作育人培养模式。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路,科学、规范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3.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面向行业产业需求,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引进专业优质课程、行业课程、与行业共建课程、课程改造等方式,加强应用类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行业、产业需要的课程教学内容。
4.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实验室整合与特色培育,建设一批多功能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学科竞赛,为学生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全面提高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
5.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强化第一课堂教育的核心作用,选择优秀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教育体系;突出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慕课作用,建立以尊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增强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爱国爱校的自豪感;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发挥校史馆、大唐画院等文化艺术平台的作用,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二)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工程
遵循“重在应用,强化内涵,打造特色”的思路,通过调整存量、优化增量,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对接京津冀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体现“交通”特色的应用型专业布局。
1.调整优化专业布局
依据社会需求和我校发展目标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有计划地推进专业调整与整合,形成与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体现“交通”特色的专业格局,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建立专业招生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由行业、企事业单位专家广泛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对社会需求不旺,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综合效益等方面较差或没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隔年招生,或停办。
3.加强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融合
实行开放办学,推进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升校企合作的专业数量。以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二级学院、系部为平台,校企双方探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设置课程体系、编写特色课程教材,共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的新机制,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需求。
4.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进一步强化优势专业办学特色,以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为重点,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关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优化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5.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依托“校企”、“校地”合作组织两大平台,大力推广“联合培养”合作教育模式,创建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产、学、研、用”结合,寻求与企业互动共赢,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对接。
(三)应用型学科建设工程
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为导向,培育特色优势学科,突出建设重点学科,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建立以工为主“交通”特色学科体系。
1.优化完善学科体系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对照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与专业关联度高、应用性强的二级学科。逐步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
2.培育特色优势学科
凝炼学科方向,培树学科团队,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具有“交通”特色的应用型学科。根据学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加大体现“交通”特色的相关学科的建设力度,加大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的支持力度,匹配专项建设资金。
3.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项目承载能力和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个科技创新平台都成为人才集聚、方向凝炼、持续产出高水平成果的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作用,联合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申报高等级科研课题、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方面的作用。
4.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总结与西南交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准备工作,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力争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突破。
(四)人才强校战略工程
紧密围绕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保持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重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育,“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骨干教师培养,辅导员、管理及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等主要任务,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1.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合理、规范、有效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发展计划”,打造高层次人才群体,促进教师队伍数量、质量的提升和协调发展。以博士引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团队培育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培育工程”和“博士倍增计划”,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
2.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调整优化教师结构,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加政府与行业组织的资格认证培训工作。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科研院所、企业进行研究、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4.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健全完善竞争机制,培养选拔一批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激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工作,鼓励其在教学、教改、教研、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学校在攻读博士学位、外出研修等方面对培养对象给予政策倾斜,并将严格考核、重点培养,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5.提升辅导员、管理及技术支撑队伍水平
以素质、能力、效率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辅导员、管理及技术支撑队伍水平。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开拓辅导员培训培养新途径,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需求,全面落实辅导员职称晋级、职务晋升制度。优化配置管理及技术支撑队伍,核定合理规模,完善管理人员及技术支撑人员的公开招聘制度和多元化的用人制度,畅通发展通道,提升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水平。
6.拓展师资队伍的视野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要求,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的派出工作,提升教师和管理队伍国际化水平。
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把师德作为教师职业准入门槛,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管理长效机制。坚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师资队伍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惩治制度。
(五)科研与服务地方能力提升建设工程
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结合区域产业升级,坚持应用型科研导向,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倡导协同创新,加强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建设,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校地互动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开展特色研究
立足“应用型科研”定位,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紧盯行业企事业单位需求,针对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特色研究,实现横向科研课题数量和经费总量的大幅增加。积极拓宽课题申报渠道,加强预先研究,增加纵向课题立项的数量和层次,确保在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层次科研奖励上取得新突破。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出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2.实现科研平台资源共享与科研协作
实现科研平台资源共享与科研协作,逐步开放科研平台,推动校地、校企、校际之间构建优势特色学科联盟,积极推进与部门、行业、企业、协会共建研发中心,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突破,为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做出贡献。
3.打造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智库
发挥研究中心、学报的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智库。依托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对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行专门研究,实现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融合发展。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取胜,将“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打造成为省内乃至国内知名栏目,提升学报影响力。
4.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行业人才培训
重视成人学历教育和行业人才的培训,主动出击,聚焦需求,围绕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线人员学历提高、技能深化、管理能力提升等需求,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 
(六)转型发展综合改革工程
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以深化二级管理改革为主线,深化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完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统筹推进人事、财务和后勤等各项改革,修订完善《唐山学院章程》,探索有唐院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
1.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院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明确议事范围,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坚持常委会向全委会、党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2.完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
坚持和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改革学术事务管理方式、学术资源整合方式,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术工作中的决策和管理作用。
3.加强校园民主建设
推进校务公开,加强决策民主、学术民主和管理民主,健全党代表任期制工作机制,完善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共青团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作用,创新监督工作机制,畅通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渠道。
4.完善董事会、校友会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整合董事会、校友会的职能,形成与董事或董事单位、校友及社会各界的有效沟通机制,吸引各界资源参与到学校实质性建设中来,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在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上的参谋咨询作用。
5.推进管理机构改革
树立服务理念,坚持适当放权,强化服务导向,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建立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精简、权责明晰、运行顺畅、强化服务、优质高效的机构和职能体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6.扩大院系部管理权限
坚持重心下移、责任分担原则,以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为重点,进一步扩大院系部人、财管理权限,推进院系部在培养模式、治理结构、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切实发挥院系部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
7.人事管理改革
建立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人事工作二级管理模式,健全人事管理机制,合理核定编制和岗位,健全完善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绩效工资、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全面提升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8.财务管理改革
健全校、院系部二级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经费使用内部审核制度,改革预算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制度,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度,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9.后勤管理改革
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把握教学科研生活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推进数字化后勤、节约型后勤建设,健全完善后勤服务体系,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积极、规范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校内服务;探索建立后勤管理目标决策、过程监督、绩效评估、承诺问责机制。着力创造文明、优质、便捷、高效的后勤服务与保障体系。
(七)对外合作交流工程
在总结与韩国韩博大学、台湾南华大学开展合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以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根本任务,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建立一支懂外语、懂管理、懂教育的外事管理队伍,全面落实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制定和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规章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逐步探索适合学校特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运行机制,形成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院系部主动承担,共同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的良好局面。
2.加强国际化师资、课程建设
依托对外合作意向专业,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优先推荐相关课程教师赴国外进行培训。利用中外联合培养项目,通过我校的海外归国人员、聘请的外籍专家、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等不同渠道,努力建设一批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相应课程。
3.积极开展多种化合作与交流形式
在做好现有学生短期交流项目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对外合作办学的层次和规模。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拓宽办学思路,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拓展海外交流渠道,鼓励和支持师生赴海外交流学习,逐步形成学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教师研修、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形式,力争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取得新进展。
(八)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围绕学校转型发展和内涵提升建设,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提升创业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总责,教学部门牵头,各职能处室共同参与。完善《唐山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活动。
2.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细化创新创业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健全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
实施校、院系部二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深入推进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保证每年立项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力争使每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建设一批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不断改善学生创新创业条件。办好校级各类创新创意创业专题竞赛,鼓励院系部自主创办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支持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力争获奖数量逐年增加。
4.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邀请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堂,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组建KAB创业实验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展示、校企对接活动,寻找合作伙伴和创业投资人,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5.完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类和创新创业类社团发展,积极鼓励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学生日常管理和发展评价考核中,具体量化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评价标准,融入学生评价体系,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和谐校园建设工程
以打造有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凝炼唐山学院精神为目标,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创建工程。秉承优良办学传统,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实现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增强学校文化底蕴。
1.建设文化校园
传承“诚信奋斗为人,严谨求真为学”的校训精神,进一步总结、凝炼学校办学理念,培育、弘扬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坚持校园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融合,设立研究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校本文化研究项目,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积极拓展文化素质教育领域,不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拓展校史馆,建设档案馆,开展校史研究,传承历史精髓,增强师生文化认同,提升学校文化实力。加强学校视觉形象设计,制订适合学校现状、尊重学校历史文脉的校园规划,完善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重视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2.建设和谐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加快学校发展,努力做到教职工收入随事业发展同步增长,让广大教职工共享发展成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建设功能分区合理、环境友好的现代化体育设施,全面提高师生员工健康水平。不断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提升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
3.建设智慧校园
进一步完善数字校园工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数据中心及手机移动门户等平台为师生提供多样化、人性化服务。开展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业务,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加强校园网建设,形成覆盖全校的无线互联网信息网络。实施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工程,提升多媒体教室管理手段。推进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不断丰富图书、档案资源,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十)全面从严治党工程
紧紧围绕建设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战略目标,深刻把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工作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筑牢思想理论基础、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改进作风建设和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管党治党工作格局,努力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思想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进一步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增强师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健全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牢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坚决维护校园政治稳定。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促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完善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和决策方式。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组织开展好党日活动。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要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考察评价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干部考核评估机制、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突出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完善干部交流制度,提高多岗位适应能力。建立谈心、交心制度,关心干部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积极探索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不断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坚持党员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新常态,以良好的党风带出教风、学风和校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拓宽领导干部听取师生意见的渠道,不断完善校领导接待日、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师生制度,构建党员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活动,主动适应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推进校、院系部二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和完善“一岗双责”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检查、监督、审计等工作机制。完善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进一步健全规范权力运行监督机制。认真做好信访举报和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加强纪检监察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深化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把廉洁教育、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
四、保障措施
“十三五”是我校事业发展的加速期、决胜期、关键期,要完成“十三五”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一)思想保障
“十三五”期间,学校必须坚决贯彻建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和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一切从目标着眼,一切从实际着手,谋大局,办实事,树正气,立新风。坚持通过创新寻思路,更新观念找办法,不懈探索求发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员工进一步牢固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并将理念扎扎实实地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改善思维方式,优化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全校上下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二)组织保障
“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建立、完善“校—院系部”二级管理体系,学校加强宏观管理,责权利下放到院系部,让院系部成为具有人事、财务等自主职能的办学单位,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部为主体、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格局。加强院系部的建设,逐渐规范院系部的称谓,按校区固定院系部的办公和教学活动场所。突出院系部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的主体地位,依照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研究自身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教学管理活动。
(三)制度保障
要坚持依法办学,依规治校,提高规章制度的权威和效率。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制定科学的议事规则,建立科学的分配、教学科研考评和职称管理制度。打破平均分配方式,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激励制度。及时调整和充实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和“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生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加强促进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工作管理等各项制度。
(四)监控保障
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和突出实践能力,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确定教学质量一把手负责制,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完善校、院系部二级教学管理、监控制度和教学质量的“预警机制”。健全教学评估制度,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完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效果反馈系统,提高规划的可实施程度和实施效率。
(五)经费保障
“十三五”期间,学校人才引进、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对外合作、设备购置、专业建设、基地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的软硬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资金需求压力较大。按照建设和发展需要,需加强多渠道筹资体系建设,在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地方政府专项资金支持,逐步提升通过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等渠道增加学校收入的比例,确保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大教学投入,确保教学正常运行支出年生均不低于1200元并逐年增加,优先足额保障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年均科研经费投入不低于1000万。构建重点项目重点支持的预算拨款模式,调动二级院系部办学积极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问效问责机制。
(六)政策保障
紧盯形势、发挥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特别是在校园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编制、资金投入以及在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认真研究国家省市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思路、政策和措施,将现有政策用够用足。在充分分析地方高校办学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
“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纲领,也是学校今后五年发展的行动指南,全校师生员工要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勇于担当,以“四个干”机制谋划落实,以坚定的信心和加倍的努力,为早日实现建成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 唐山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作
地址:唐山市大学西道9号